Friday, August 08, 2008

對媒體與政治文化的期待 by 蔡英文 (好文共賞)

* 2008-08-03
* 中國時報


 二○○八年,民進黨結束執政,台灣第二次政黨輪替。從選舉結束到現在,整個社會和平理性,台灣的民主又往前跨出了一大步。然而,誠實地回首這來時路,不禁要問,在台灣民主道路上,當政黨與選民都不斷地在進步,媒體是否也跟上腳步?

 媒體亂象對台灣人民已經不是新聞,如果五二○是台灣民主史上的轉折,我們必須強迫問自己一個問題:同樣的轉折會不會也發生在台灣的媒體上面?從選後到現在,我們看到原本一些在過去八年來嚴厲批判民進黨的電子與平面媒體都面臨了必須重新定位的處境。選後歡欣慶祝勝利的選民,卻在馬英九政府上台之後不知道如何自處,畢竟沒有人喜歡看到自己所認同的政黨每天在媒體上面被人數落。這種被萬箭穿心的滋味,過去幾年我們的支持者每天都在體驗。然而,民進黨應該為這個「風水輪流轉」的媒體現象感到幸災樂禍嗎?或者,換個方式來問,民進黨所要的難道只是媒體每天追著國民黨政府窮追猛打嗎?我認為不是。民進黨應該要一些更高更大的東西。這個更高更大的東西,正是台灣目前所迫切需要的一種「新的政治文化」。

 新的政治文化就是一整套有關於政治的新思想、新價值與新生活方式。簡單地說,我們必須用心思考、重新定義什麼樣的人事物在政治上是好的,是值得追求的。比如說,在過去的傳統政治裡面,人們往往認為政治人物勤跑地方上的紅白帖就是「好」的。然而,政府是幫人民解決痛苦,現在我們是否應該思考,一個無法瞭解、感受人民痛苦的政府有可能成為一個好政府嗎?再者,過去我們會認定一個講究發展與生產的政府是「好」的,不過,在現今貧富差距越來越懸殊的社會裡面,決定一個政府好壞的標準,是不是應該改變成它對弱勢的照顧,以及它對社會分配的用心呢?同樣的道理,過去我們往往會默許政治人物為了勝選而給人民一些不切實際的期望。不過,現在我們應該冷靜思考,這種缺乏責任感的政治文化是否要讓它成為過去?

 新的政治文化所需要的思考與辯證,如果沒有媒體的配合,那始終只是紙上談兵。成熟的民主政治永遠需要文明的人民、政黨,與媒體,三者缺一不可。可惜的是,過去這幾年,我們目睹了一些媒體基於市場考量,對一些事件似是而非的爆料,有聞必錄,在沒有查證與平衡報導的情形下,形同未審先判。某種程度來說,民進黨曾經是這些媒體現象的受害者。現在我們下台了,我們極不願意看到這個亂象在台灣繼續下去。換句話說,我們不願意看到台灣任何一個人被任何媒體以任何形式抹黑或未審先判,因為這將會令整個社會與民主受到難以彌補的傷害。每一則爆料的背後不必然有不法的事情,媒體應該積極幫社會查核,謹慎地過濾資訊,我們要一個真實、平衡、冷靜、理性、批判的媒體,我們要一個能夠積極創造新的政治文化的媒體。

 除此,在我看來,媒體有兩個嚴重的不足。第一、國際新聞不足。台灣幾百年來始終在帝國主義的夾縫中求生存,國際外在的政治、經濟力量對台灣影響是這麼大,可是台灣人民卻出奇地對國際事情普遍的漠然。長遠來看,令人相當不安。

 其次,公民參與的不足。媒體是公民社會的平台,所以,它必須提供一個更大、更優質的環境與空間來讓一般人民講述他們心中的想法。換句話說,媒體應該要邀請廣大人民共同決定哪些議題是人民真正關心的,讓更多人來共同經歷現代社會所必須經歷的集體思考過程。舉例來說,上星期六我參加了一個社運團體的募款餐會,同一天晚上,還有一場企業家的婚禮,我看到了後者被媒體盛大報導,而前者卻乏人問津。對此,我的心中有一些感慨,既然媒體是公民社會的平台,一般人民的喜怒哀樂何時才能與企業家一樣在台灣的媒體上被等量的呈現呢?

 適逢《中國時報》改版,特別藉著這個版面陳述期待,期待這不僅僅是《中國時報》本身的改變,將來還會是整個台灣媒體與政治文化的改變。

----------------------------------------------------------
全文轉貼自小英的部落格:
http://blog.roodo.com/iwtfordpp